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3-01-25 20:54:18 来源:
家庭伦理是什么(家庭伦常关系)
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家庭伦理是什么,家庭伦常关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家庭伦常关系是家庭文化的重要部分,人们常将“伦理”和“道德”并称,讲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孝悌观。
2、三皇五帝的虞朝,帝王舜本是个普通平民,父亲瞽叟是个盲人,且品性固执,不懂礼仪。
3、舜母早逝,父亲再娶,后母刁顽,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杀掉舜。
4、后母生了个儿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
5、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设法避免祸害,毫不怨恨,并承担养家的所有劳动,常在历山耕种。
6、舜20岁时,他的事迹已传播很远,到他30岁的时候,当时的领袖帝尧为找寻替任的接班人而问计于四岳,四岳一齐推荐了舜。
7、于是帝尧决定对舜进行深入考察,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又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观察他对内对外的为人。
8、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媳妇之道,关照弟弟,尽嫂子的本分,不可以因自己的高贵出身而破坏家庭的规矩。
9、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一点也不迁就,使他们为人更敦厚谨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态度。
10、舜在历山耕作,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受到感染,变得能够互让,和洽相处,田界也不计较。
11、舜去雷泽钓鱼,那里的人慢慢都能放下争执,互敬互让。
12、舜在河边造陶器,仔细认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马虎的人见了,感到惭愧,跟着渐渐也就做得精致了。
13、舜的品德在大家中产生很大感召力,人们都愿意亲近他。
14、他住的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村落,两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15、帝尧于是很赏识舜,奖赏给他高级衣料做的衣服,一张名贵的琴,一群牛羊,又为他修建了粮仓。
16、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看到后,很是妒忌,一心想暗害他,将他的财物占为己有。
17、舜的父亲叫舜去清洁粮仓那高高的上盖,然后暗中纵火,要烧死他。
18、幸得娥皇、女英预先给舜准备了竹笠。
19、舜一手拿一个竹笠张开如鸟的翅膀,乘风飘下而不死。
20、舜父又与象设计让舜修井,然后推下沙泥土块欲活埋他,得手之后3个人瓜分舜的财产,象要琴和舜的两个妻子,而牛羊衣物粮仓归舜父及后母。
21、幸好舜在两个妻子安排下,预先在井旁凿开一洞,下井后即藏身而得不死。
22、他出来的时候,象正占据舜的房子抚弄那张名贵的琴,见到舜而终于感到惭愧不已。
23、舜心中明知父亲、后母和象合计害他,但仍然和过去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并没有一丝埋怨。
24、帝尧对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让舜去做,终于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能干,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愿意出来辅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义,母有慈,子女孝顺,兄长爱护弟妹,弟妹恭敬兄长,远近的部族都对舜异常尊敬,便将帝位传给他。
25、舜以一介平民,一跃而为虞朝的帝王,是孝悌和忠厚的结果。
26、后来唐代吕纯阳师尊在《吕祖全书》中介绍了72位忠神,36位孝神,另5位忠孝神,合共113位,虞舜帝排于第一位,为“旋转乾坤,纯忠纯孝,揖让大德神圣,有虞大舜帝,无极至尊”,备极尊崇礼敬。
27、要求道中人,对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坚志奉行,细心体会”“朝夕拜诵,广布人间”。
28、春秋时期的大学问家孔子也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29、在儒家看来,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关系是不可变更的,父母慈爱,子女孝顺是人道的原点,也是社会的原点。
30、曾参是孔子的一个学生。
31、在没有跟随老师孔子之前,曾参一直在家侍奉父母。
32、曾参侍奉父母极尽孝道,父母的每餐饭食必亲自调理,美食无缺。
33、他的父亲一向喜爱吃洋枣,父亲过世后曾参便再不忍食洋枣。
34、邻人皆称赞他不忘亲情。
35、此后,曾参对待母亲更为孝顺。
36、一天,他到深山中砍柴,家中有客来访,母亲人老疲惫,无法接待,来客又久不离去,母亲情急无措举起手指一口咬下。
37、常言说:“十指连心,母子同命。
38、”曾参在山中果然觉得心痛难忍,知道一定是母亲有事相传,便飞奔回家。
39、他一进门,只见老母呆坐堂中,曾参问缘由。
40、老母告知有客来访,家中无人招待,久等不见儿归,便咬指以示儿。
41、来客因久候不及,已经离去。
42、曾参听完请求母亲原谅。
43、后来曾参从师于孔子去到鲁国,一日忽又心痛,便急辞老师回到故里。
44、老母思儿甚切,愁急无奈,故又咬指,不料儿果然速归,心中甚是慰藉。
45、从此,曾参一心侍母,不再远游。
46、齐国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前去,他却拒绝了,说:“我的母亲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担忧人家的事情,我不忍心远离母亲去为别人做事。
47、”孔子知道后,在众弟子面前高度赞扬:“曾参之孝心精诚之至,感动万里山河。
48、”《论语·里仁》记载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49、游必有方。
50、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作为儿女的不要远游,不要到远方去,如果不得已身在远方,也要把常去的地方让父母知道,不让父母亲忧心。
51、在古人看来,不讲“家庭伦理”的人,其道德有所欠缺。
52、事实上,社会上也常以一个人是否孝顺父母、敬老尊贤,来评判这个人的品德好坏。
53、一般来说,古人讲的“五伦”是包含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项。
54、就家庭来说,父子、兄弟、夫妇三项是家庭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伦关系,而在这其中,孝敬父母又是最重要的。
55、“孝悌”中的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56、甲骨文中已有“孝”字。
57、西周时,周公告诫其弟康叔说:“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58、”这里的“友”即悌的意思。
59、《诗经》里也有不少有关孝悌方面的内容。
60、西周初年,周公旦有个儿子,名叫伯禽,他是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61、武王去世后,发生武庚、管蔡之乱,连带东方诸国也起兵。
62、周公东征后,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国家。
63、成王七年,成王将原本封在河南鲁山的周公迁封到山东曲阜,实际就封的是伯禽。
64、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
65、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
66、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67、”伯禽到了鲁国后,又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骚动。
68、之后,伯禽率师在费地誓师,以严明军纪。
69、在全体将士努力奋战及齐军的支援下,安定了鲁国。
70、传说伯禽曾经跟着叔叔康叔去拜见周公三次,被父亲痛打了三次。
71、伯禽不知道为什么,就去问商子。
72、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作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作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树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
73、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74、”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扑通”一声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导。
75、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并且身体力行。
76、《三字经》里有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77、故事大意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大人给兄弟几人分梨吃,孔融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拿梨时,却拿了最小的一个,并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梨给哥哥吧。
78、”相传,汉朝有个叫田真的人,他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三人拟将父母遗留的财产分成三等份。
79、堂前那棵紫荆树也要分,而且预定明天就要动手。
80、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却突然枯萎。
81、田真看了非常震惊,就跟他的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就憔悴枯萎,难道我们人不如树木吗?”田真说着悲从中来,忍不住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决定不再分割紫荆树。
82、说也奇怪,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了,就又活了过来。
83、兄弟三人因而感悟,从此以后不再分家,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84、兄弟属于天伦之一,血脉相连,所以古人将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
85、因为,分离就会分散,分散就会孤单,而孤单就接近于灭绝。
86、孝悌是适应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重孝悌,把它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87、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孝悌观念有所发展变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家庭中孝悌观念已演化为谦和有礼、克己忍让及讲求长幼有序等规矩理解,这些观念已经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一个国人血管里。
88、阅读链接“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
89、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90、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物,乃大逆不孝。
91、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会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92、孔子论“孝”,还讲“竭力”“无违”“知年”“慎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对父母的孝敬。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