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3-01-25 21:49:12 来源:

曾侯乙墓挖掘纪录片(曾侯乙墓)

导读 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曾侯乙墓挖掘纪录片,曾侯乙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曾侯乙,姓姬名乙。2、

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曾侯乙墓挖掘纪录片,曾侯乙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曾侯乙,姓姬名乙。

2、据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的国君。

3、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4、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在随州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发现有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

5、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6、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7、从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岁至45岁之间。

8、综合考虑,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

9、曾侯乙墓的遗物都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10、曾侯乙墓所在地名字叫擂鼓墩,擂鼓墩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11、相传公元前605年,斗椒继任令尹之职。

12、斗椒大权独揽,骄横跋扈,杀死主管军事的司马,趁楚庄王率军攻打随国之机,率若敖氏族人发动了叛乱。

13、这时,楚庄王已兵临随国城,并占领城南制高点。

14、斗椒的叛乱使楚庄王腹背受敌。

15、楚庄王在与斗椒的交战中连损几员大将,自己也险遭斗椒的两箭。

16、正在危难之时,有人推荐了小将养由基,说他有百步穿杨之功。

17、楚庄王叫养由基当场演试。

18、这时,恰好天上飞来一群大雁,养由基射出一箭将领头雁射落下来,人们捡来一看,正中大雁咽喉,楚庄王大喜。

19、第二天两军对阵时,养由基提出要与斗椒比箭,他说:“我愿让你先射我3箭,倘若不中,我只射你一箭。

20、”斗椒连发3箭,第一箭被养由基左手抓住,第二箭被右手抓住,斗椒第三箭瞅准养由基的咽喉狠命射去,养由基略略俯身,一口咬住箭头。

21、养由基丢下双手箭,取下口中箭,拉满弓,一箭射中斗椒咽喉。

22、这时,叛军大乱,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全歼叛军。

23、楚庄王擂鼓处的高地从此便叫擂鼓墩。

24、这段神奇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

25、擂鼓墩因为有那一段神奇的传说,历代县志均有记载,于是,便用“擂鼓墩”来为此墓冠名,将这个墓葬编号为随州擂鼓墩一号墓。

26、古人非常重视墓址的选择,认为墓地风水决定自己在阴间生活的幸福指数,甚至决定家族后代的兴衰。

27、曾侯乙作为国君,当然对此更为重视,也更有条件挑选一个中意的地点作为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

28、曾侯乙选择擂鼓墩作为墓址,是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9、整个古墓群地带位于山峦起伏的丘陵上,山势走向为近南北走向垄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来,至此已到丘陵尽头。

30、从最高处的厉山神农洞到擂鼓墩,山脉没有间断,99座山冈相连。

31、从东部的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一条巨龙仰卧在厥水西岸,曾侯乙墓所处的东团坡位于龙首,整个墓群高出河边平地约20米。

32、向东约700米,有自北往南流过的厥水,向南约2.5千米,有自西往东而来的涢水,两水在擂鼓墩的东南方向汇合。

33、擂鼓墩以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为数百位国君和贵族的安息地。

34、在方圆4平方千米的擂鼓墩墓群范围内,均为红砂岩层地质构造。

35、所有墓圹均为岩坑竖穴。

36、墓群范围内均为高低起伏的丘陵,无一座高山,都处于厥水西岸的丘陵上,且顺着山脉走向依次排列。

37、墓群的东侧紧临河边冲积平原,西侧为高低起伏的岗丘,再西边也是冲积平原。

38、在曾侯乙墓西100米左右,还有一个比它略小的山包西团坡,此坡也为红砂岩地层,与曾侯乙墓所在的东团坡平行由北向南延缓。

39、在曾侯乙墓以北2千米处发现了王家包、蔡家包两处大型墓葬。

40、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模看,也应该是国君之墓,均保存完好。

41、另外,还发现了吕家塝、王家塆、庙凹坡墓地。

42、因此,擂鼓墩古墓群的面积由原来的0.75平方千米扩展至5.08平方千米。

43、红砂岩地层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红地毯,真有布秀呈祥之气。

44、风水中的穴、砂、水、向 “四灵”,这里都占有。

45、这正是擂鼓墩古墓数量众多的缘故,也是曾侯乙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墓址的原因。

46、曾侯乙墓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1.5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鱼肉虽然已经腐烂消失,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47、我国的烹调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

48、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有“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

49、在烹饪技术中,单是烧、烤、煮、蒸,是难以满足人们对色香味的追求。

50、只有发展到煎炒,讲求火功,这一点才能做到。

51、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有鬲、鼎、釜这类蒸煮之器,还没有发现煎炒之器。

52、而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53、所以,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以后烹饪方法的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品种多样的菜肴来。

54、鱼的本身有一种腥味,这个腥味的来源是因为鱼的体内含有一种叫三甲胺的物质。

55、在2000多年前曾国的曾侯乙,他的厨师在烹调时却放入了一些梅来消除鱼腥味。

56、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就掺杂有不少这种梅核。

57、这一方法,在我国的烹调史上,可能是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58、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往往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墓中大量的果核中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还是一位喜爱鲜鱼的美食家。

59、曾侯乙的侍卫们特别为其国君随葬两鼎鱼,并置备一件煎鱼用的随葬品, 自然表明国君生前特别爱好的原因。

60、曾经在北宋的时候,就在湖北安陆的一些地方出土过两件有铭文的曾侯钟,铭文内容几乎与曾侯乙墓的铸钟铭文相同。

61、后来那件曾侯钟丢失了,但有关于铭文的拓片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62、而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干墓也发现一对有铭文的大型曾姬壶。

63、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

64、颈部附两虎形耳。

65、盖上、颈部、圈足部均饰蟠虺纹。

66、曾姬壶两件壶铭相同,皆铸于壶口内壁,包括合文在内容是:作: 隹( 唯) 王廿又六年, 圣之夫人曾姬无卹,(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职)在王室。

67、铭文涉及了曾国的历史及曾楚两国的关系。

68、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

69、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有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

70、”后又表明此曾国为姬姓曾国。

71、同时,在湖北枣阳、京山、襄阳及河南省的新野等地区也有铭文显示属于曾国的铜器。

72、但我国古籍记载的曾国地点却不在那一带,而那一带据记载曾有一个随国。

73、于是就有了“曾随合一”说,人们作出了不少推测:一种看法认为曾、随是同一国家,属于一国两名。

74、首先,铜器铭文中的曾国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族姓相同,均为姬姓封国。

75、夏为姬姓,这已经得到了证实。

76、而随的姓氏,也多见于文献记载。

77、《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

78、”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

79、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两者姓氏相同。

80、其次,地望相同,均在随枣走廊为中心的这一带;时代一致,均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81、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至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至两周之际。

82、类似情况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楚又称荆,魏又称梁,韩又称郑等。

83、第三种看法是说随国灭曾国、延姬姓宗嗣。

8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

85、据文献记载,随州及其附近地区在春秋和战国初年为随国之地,系西周天子所封的姬姓诸侯。

86、根据青铜器铭文,有一个曾国也为姬姓。

87、因为在春秋前期,楚国逐渐强大,随国虽然不如楚国强大,却也是汉水东面的大国。

88、它常常同附近的一些小国联合起来抗拒楚国,楚、随之间经常征战。

89、但在公元前640年,随联合汉东诸侯叛楚,楚国斗谷于兔率兵伐随,结果两国达成请和,随成了楚国的属国。

90、至公元前506年,吴人侵楚,楚昭王出奔抵随,随侯保护了楚昭王,从此楚、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敌视变为友好,随国也因此强大起来。

91、它也仗着楚国的支持灭了姒姓的曾国,并迁都于曾,也就是西阳,并自称为“曾”,因之则姒姓的曾国变为姬姓的曾国了。

92、第四种看法就认为是曾灭随。

93、根据史籍记载,在周初曾经有3个曾国,分别写作曾、增,写法不同,实际只是一个曾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史册上所记载的3个曾国都是他的后裔。

94、但他们后来都被别国所灭。

95、随国以前曾经是汉水东面的一个姬姓的诸侯国,因为封地在两湖盆地的东北方向的地方,随国是这一带地域比较广阔的一个国家,《左传》中有 “汉东诸国随为大”的说法。

96、楚国虽说是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但是在接受册封之后却有着很大的发展,楚国也是一个正在一天天壮大起来的国家。

97、在我国的史籍中就有着楚国和随国友好往来的记载,但是楚国对随心存戒备,在无数次征战之后,楚国花费了特别大的代价,但是还是没有将随国除掉,随国就成了楚国的心腹之患。

98、平衡了各种的利害关系,楚国派遣曾氏进入随国,进行各种间谍活动来取得成功,把姬姓的随国从而变成曾氏的随国,从此之后楚国和这个新的随国永远结束了战火连天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99、后来便有了楚昭王奔随,随国誓死保护了楚国的事情。

100、曾侯乙墓的这个曾,正是在楚的帮助下灭了随国而建立起来的曾国。

101、免费试读《陵墓遗存》请到 “大库书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