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3-01-25 22:22:11 来源:

庭山碧螺春茶叶有限公司(庭山碧螺春)

导读 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庭山碧螺春茶叶有限公司,庭山碧螺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在我国美丽的太

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庭山碧螺春茶叶有限公司,庭山碧螺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我国美丽的太湖东南部,屹立着一座洞庭山,由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组成,东山是一个宛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上面有洞山与庭山,故称“洞庭东山”,古称“胥母山”,传说因伍子胥迎母于此而名。

2、西山是太湖里最大的岛屿,因位于东山的西面,故称“西山”,全称“洞庭西山”。

3、东山与西山隔水相望,相距咫尺。

4、话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5、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就闻到一股清香,她感到很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

6、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了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

7、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熏得她有些昏沉沉。

8、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随后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

9、碗到嘴边,但觉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顿除。

10、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

11、第二天,姑娘带上工具,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

12、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

13、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

14、”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的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人们称之为“碧螺春”茶。

15、生于太湖之滨、洞庭山之巅的碧螺春,原只是山野之质,皆因天、地、人的宠爱才名满天下。

16、东、西洞庭山,常年云蒸霞蔚,日月光华、天雨地泉浸浴着这里的茶树,也赋予其清奇秀美的气质。

17、两山树木苍翠,泉涧漫流。

18、花清其香,果增其味,泉孕其肉,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是如此孕育而成的。

19、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把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列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载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此时的茶叶已经加工为蒸青团茶。

20、北宋乐史撰《太平环宇记》,其中记载:“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

21、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

22、故《茶经》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

23、”在宋代,洞庭山有一座名为水月的寺院,院内的僧侣善制茶,名为水月茶,实为碧螺春,受到当时权贵的喜爱。

24、此茶的品质比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明显提高,已成为入贡的上品茶。

25、宋代诗人苏舜钦到西山水月坞,水月寺僧曾将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饮用,苏舜钦饮茶后,写下《三访上庵》诗赞此好茶。

26、到了明代,洞庭山出“云雾茶”“雨前茗芽”。

27、清初有“剔目”“片茶”,并逐渐形成了碧螺春。

28、明正德元年(1506),吴县人王鏊所著《姑苏志》,在土产条目中写道:“茶。

29、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

30、”王鏊在《洞庭山赋》中称为“雨前茗芽”。

31、明人王世懋撰《二酉委谭》,其中载:“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

32、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几与虎丘埒。

33、”碧螺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明代的文人们,几乎都视碧螺春如挚友。

34、“吴门画派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以茶入画入诗,煮茶论茗无一不精。

35、尤其是唐伯虎,他的画非同一般,尤其是茶画,是明代茶画一绝,留下了《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

36、“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也是爱茶如命,其案头常置碧螺春茶,使其诗文爽朗清逸,留下《采茶词》《陆羽石井》《石井泉》《烹茶》等茶诗数十首。

37、明代,碧螺春因文人的佳文画作,逐渐变得声名远播。

38、碧螺春虽均产于洞庭山区,东西两山虽一脉相承,但中间隔着湖水,交通不便。

39、所以,东西两山在相同的年份同时形成的碧螺春有先有后。

40、1595年前后,明代张源撰写的《茶录》中有许多关于茶的记录。

41、《茶录》记称,这时洞庭西山一带,对于采茶的时间、天气、地点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42、“采茶之候,贵及其时。

43、”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

44、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

45、又提出彻夜无云,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

46、并且对于茶树生态的环境、土质也有不同的要求,认为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沙中者又次之。

47、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

48、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49、因此外形卷曲如螺,昔毫毕露,细嫩紧结,叶底如雀舌,水色浅,味醇而淡,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50、关于制茶,芽茶、叶茶的制法,元人王祯《农书》和《农桑撮要》中就已提及,但讲的是蒸青制作,所载也很简略。

51、《茶录》中不再提蒸青,而是专讲炒青,并且对苏州和洞庭一带的制茶经验,总结精辟。

52、张源认为,茶的好坏,在乎始造之精。

53、《茶录》中记载: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于末火。

54、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

55、熟则犯黄,生则着黑。

56、顺那则甘,逆那则涩。

57、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58、这些归纳,总结了制造炒青各道工艺需要注意的要点,真切地代表和反映了明末清初苏州乃至整个太湖地区炒青传统制造技术的实际最高水平。

59、明代至清初,洞庭山的茶叶产品比较多。

60、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1699年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

61、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康熙帝以其名不雅驯,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碧螺春”。

62、自康熙赐名“碧螺春”之后,声名大震,成为清宫的贡茶。

63、“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

64、”后世根据碧螺春的特点,发展出一套茶艺,共12道程序:一为焚香通灵。

65、我国茶人认为“茶须静品,香能通灵”。

66、在品茶之前,首先点燃这支香,让心平静下来,以便以空明虚静之心,去体悟这碧螺春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信息。

67、二为仙子沐浴。

68、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洁的仙子,“仙子沐浴”也就是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对饮茶人的崇敬之心。

69、三为玉壶含烟。

70、在烫洗了茶杯之后,不用盖上壶盖,而是敞着壶,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

71、壶口蒸汽氤氲。

72、四为碧螺亮相。

73、就是请客人传看碧螺春干茶的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

74、生产1斤特级碧螺春约需采摘7万个嫩芽,它条索纤细、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就像民间故事中娇巧可爱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75、五为雨涨秋池。

76、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

77、正如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

78、六为飞雪沉江。

79、即用茶导将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中去。

80、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翻飞,煞是好看。

81、七为春染碧水。

82、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

83、八为绿云飘香。

84、这道程序是闻香,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

85、九为初尝玉液。

86、品饮碧螺春应趁热连续细品。

87、头一口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88、十为再啜琼浆。

89、这是品第二口茶。

90、二啜感到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满口生津。

91、十一为三品醍醐。

92、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来形容最玄妙的“法味”。

93、品第三口茶时,所品到的是太湖春天的气息,再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三品人生百味。

94、十二为神游三山。

95、古人讲茶要静品、慢品、细品,唐代诗人卢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后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茶歌》,在品了三口茶之后,继续慢慢地自斟细品,静心去体会七碗茶之后“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

96、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绝妙感受。

97、阅读链接民间还有一个碧螺春茶传说,说是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茶种。

98、当时,太湖东山有一个叫朱元正的果农正在东山灵源寺畔的半山腰采摘野果,但见一只洁白的仙鹤过头顶,张开嘴落下来3颗青褐色枇杷核大小的种子后,就朝着远方飞走了。

99、朱元正捡起来一看,才知道这是茶籽,于是他将这茶籽种在了山腰下。

100、因为这茶树是仙鹤所赐,再加上朱元正独特的焙制法,所以这茶叶的味道醇美清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