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3-08-07 21:44:12 来源:
通假的基本概念(通假)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通假的基本概念,通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通假的形式如下: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3、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通假的原因:
1、没有规范。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范,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产生避讳,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
3、汉代知意者记音未记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後,《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於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一些人据音来记。古人认为语言凭藉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5、误写。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後人都这样效仿以後,便成了「通假」字了。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