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3-08-30 06:40:12 来源:
古生物化石值钱吗(古生物化石)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生物化石值钱吗,古生物化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生物化石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按生物级别分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又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等;根据个体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按照古生物化石的保存类型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广义上的化石还包括化学化石和活化石等。
图1.1 三叶虫化石
大化石:泛指一般不需利用显微镜,用肉眼可观察研究的化石,如腕足类、三叶虫(图1.1)、头足类、昆虫、脊椎动物及植物的茎、叶化石等。
微体化石:指需要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包括有孔虫、、介形类、牙形石、轮藻、孢粉(图1.2)等。微体化石形体微小,数量众多,可大量采集。
图1.2 孢粉化石,其大小1,2为40μm,3为70μm,4为50μm
超微化石:指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总称。其大小范围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仅限于10μm以下。如细菌和蓝藻等。
实体化石:指生物遗体(或其中的一部分)被埋藏,经过石化作用所保存的化石(图1.3)。
图1.3 产于莱阳王氏群林家庄组中的鹦鹉嘴龙实体化石
图1.4 模铸化石
模铸化石: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或铸型。模铸化石是一种常见的化石保存类型,对于研究不具硬体或壳易溶蚀的生物的内部及壳体等构造,都很重要(图1.4,图1.5)。
印痕化石:生物在松软细密沉积物表面留下的印迹,如动物行走、爬行时留下的足迹、行迹、移迹等及植物叶片、鸟类羽毛落下形成的印迹等所形成的化石。
图1.5 模铸化石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保留于化石围岩上的生物遗体外表特征及表面纹饰的迹痕。外模仅能反映生物遗体的外表形态及纹饰特征,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内模是保留于内核表面或岩石上的生物遗体内部形态特征的印痕。常见的多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外壳和芦木及新芦木等髓部的内模。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称核化石。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内核是充填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形成与原空腔形态、大小一致的实体,其表面就是内模。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此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其表面特征与原硬体表面特征相同,外表特征由外模反印到外核上形成。外核和内核内部都是实心的,不具有硬体的内部构造。
铸型化石:当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被溶解,并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称铸型化石。
图1.6 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生活活动时产生在底质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活动记录所形成的化石,包括足迹(图1.6)、移迹、潜穴、钻孔以及动物的粪便、卵(蛋)、植物根系等形成的化石。由于遗迹化石是活着的生物留下的痕迹,所以它对于岩相和古生态分析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图1.7,图1.8)。
图1.7 已知非海相遗迹化石的环境分布(据杨式溥等,2004)
图1.8 按各种生态习性分类的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是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在遭到破坏后,由分解后残留在地层中的有机成分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化石,有些可以形成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一种叫作“活化石”,它并非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而是现生的生物物种,这种物种曾在某一地史时期繁盛,且种类多、分布广,已形成了重要的化石类别,该物种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缓慢进化,则变化不大,至今仍在个别地区残存,这类残存的现生生物种就被称为“活化石”。如银杏纲(图1.9),曾繁盛于中生代,白垩纪末衰退,第四纪冰期仅银杏一个种残遗于中国,达尔文称之为“活化石”。其他如皱鳃鲨(图1.10)、舌形贝、拉蒂迈鱼、水杉等,也都是典型的“活化石”。
图1.9 活化石(银杏)
图1.10 活化石(皱鳃鲨)
地质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在与生物作用无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或其他机械、化学作用下,所造成的各种形态的岩石矿物体或构造,时常会与某种化石很相像,如“龟甲石”、“叠锥”、“树枝石”、“石灰华”等,因为它们与生物作用无关,不具生物结构,所以不是化石,而是类似化石的“假化石”,常见的“树枝石”,就是一种“假化石”,常见于岩石层面或节理面上,是由于锰的氧化物结晶形成的一种树枝状的薄膜,或像苔藓和藻类的印痕。在第四系岩层中,常见有圆形结核体,外形像恐龙蛋,实际也是“假化石”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