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 2024-10-03 14:31:31 来源:
来来往往长发展示(来来往往长发)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来来往往长发展示,来来往往长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介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1、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化成短语的形式,做句子的主语,原来的附加语则提升为句子的大谓语,占据重要的地位了,从而突出了大谓语的作用。
3、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
扩展资料:
“之”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在中学课本上频频出现,具体说来,又有四种类型。
1、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美我”本来意思是说“我妻子认为我美”,“吾妻”是主语,“美”是谓语,主谓间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吾妻之美我”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师道不传”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加了“之”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由来已久”,“师道之不传”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也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2、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宾语,例如: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兵来”意思是“秦国出兵来攻打”,“秦兵”是主语,“来”是谓语,而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想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又担心秦国出兵来攻打”。“秦兵之来”变成了“患”的宾语。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多”,“民”是主语,“多”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大王如果知道这些,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民之多于邻国”变成了“望”的宾语。
3、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状语。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臣壮”意思是“我年轻”,“臣”是主语,“壮”是谓语,但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臣之壮也”译为“我年轻的时候”,变成了表时间的状语成分。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意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行李”是主语,“往来”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出使的人来来往往的时候,(我们)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行李往来”同样变成了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
4、取消独立性后,作复句的分句。例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邻厚”“君薄”本业的意思是“邻国的势力雄厚”,“您的势力相对消弱”,它们分别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邻”“君”与“厚”“薄”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但加了“之”字后,意为“如果邻国的势力雄厚了,那么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前后现在联系紧密,构成了假设关系的复句。“邻之厚”“君之薄”作了前后的分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寡人之于国也》):“王好乐甚”意思是“大王非常喜欢音乐”,“王”是主语,“好”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大王既然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应该治理得不错吧?”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取消句子独立性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