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每日动态 > 2024-01-15 12:13:15 来源:
躲进图书馆他们早出晚归“伪装”上班 发生了什么
【躲进图书馆,他们早出晚归“伪装”上班】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每天早上卡着上班的时间点出门,背着公文包或者双肩包带着电脑,一如往常开着车或者挤上地铁,只不过目的地并不是上班的公司,而是不会给他们付工资的图书馆。
他们或遭遇降薪裁员,或主动“裸辞”。 为了瞒住家人,他们躲进图书馆“伪装”上班,一如既往,早出晚归,“图书馆就是我们的家园和避风港”。
在图书馆里,他们有的选择看书,消解负面情绪,跟自己和解;有的频繁刷简历、投简历,找工作机会,不断参加面试;有的干脆做起了自由职业者,把这里当作办公的地方,感慨“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有的准备考公考编,落榜了又继续备考,等待一个“上岸”的机会。
对他们来说,图书馆是一个临时性过渡的“庇护所”。焦虑还是会缠住他们,既要考虑工作,又要考虑生活。刚开始他们以为只会待一两个月,后来时间变长,五六个月,甚至一年。人来人往,有人拿到好的工作机会,走了;有人还没等到,继续在这里努力着。
“不是拼就能赚到钱”
讲述者:莫利,女,40岁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
居住地:北京
从2023年2月份被裁员后,我开始频繁去图书馆,一星期在那里待三四天。我在图书馆只是纯看书,没有考证之类的想法,感觉没必要了,放松下来了。我再卷,考出十个证来又能怎么样呢?
说说我以前的工作经历,我大学毕业后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进了比较火爆的IT行业。刚开始,我在一家顶级的跨国科技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去了一所信息安全知名外企工作了五六年。因为这家外企退出中国市场,我被裁员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裁员。
这些年来,我一共换过四五份工作,历经了三次裁员。
上一份工作是渠道管理,我是在2022年4月份入职该公司,主要负责制定渠道政策,也就是发展代理商,让其代理公司软件产品,在客户群进行推广,月薪两万五。
2023年1月18日春节前,我收到邮件,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整个部门被裁撤。我就知道大势已去,2月被正式裁员。在裁员前,我就嗅到了危机。公司空降总经理,裁完应届生,又缩减销售团队。我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裁,开始投简历,找工作。那时部门负责人还安慰我说,部门很安全,只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就没问题。为此,我拒绝了其他公司给的机会。
未曾想到,这位负责人慢慢“隐身”,员工汇报工作时,他不再回复,成为我们部门最先出走的人。我是由他招聘进来的,他在春节后就来跟我们道别,说部门没有了,如果大家想去其他部门的话也不太可能。新来的总经理接下来会成立一个新部门,工作内容可能跟目前工作内容稍微相关,他可能会从原来的部门几个人中挑一两个。
这就像是“一场大逃杀”。我们部门的人都去找到总经理争取了一下,他挨个给我们部门的人进行面试,但是我们很清楚,前任老板已经走了,他的员工是绝对不会要的,可能就是走一下流程。
最后,人事直接过来找我们,说“一个都不留”。我们几个同事比较团结,讨论裁员方案时,分工合作,录像、录音、核对赔偿金额。人事说按照n+1来补偿,我们也没法说什么,就只能这样了。
那段时间,办公室四五个人还是如期打卡上下班,否则无法拿到n+1补偿。我们每天带走一些私人物品,直到办公桌上只剩下电脑和笔记本。最终,我拿到了6万多元的补偿金。离开公司的那天,我走出大楼,环顾四周,发现可以告别的人只有平时打招呼的保洁阿姨和保安小哥。我对保安小哥说我明天不来了,保安小哥一开始很诧异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说好多人都不来了。
我近些年工作换得挺频繁的。最初的时候,如果那家外企不退出中国,我可能一直在那里干。2018年以后,那是相当“动荡”,我平均两三年换一份工作,不是企业倒闭,就是企业裁员,或者企业内斗,调薪降薪。
最开始,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这种事情老是发生在我身上?精神上很内耗。后来我释怀了,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我选择的是IT互联网这么内卷的赛道,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023年春节前后,我开始重新找工作,找了一个多月都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后面我明白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自降身价,还得干年轻人不爱干的活,把期望薪资降为一万元。我花钱在互联网招聘平台开通了会员,但感觉用处不大,感兴趣的岗位几乎都是已读不回。
面试过程中,我遇到了一家挺想去的企业。面试过程很顺利,复试也通过了,但公司迟迟不给offer(录取通知),最后跟我说不招人了。还有一次,我在一家做香薰机的公司面试,老板人很好,面试过程也很顺利。当老板问我底薪六千元能不能接受时,看得出来他有一点忐忑,我痛快地说“行”,但心里还是很慌。
面试完后,我骑着共享单车去了第二家企业,做礼品销售的。面试官看了一眼我的简历问我哪年的,我说“84年”。她说年龄这么大还出来找工作,回头工作做不好挨批评肯定心里难受,再如果生病的话多不值,最后问我底薪六千元能接受吗?有客户资源吗?
我小时候看过曾志伟、郑裕玲演的一部电影《悭钱家族》,讲的是曾志伟饰演的角色失业了,天天在麦当劳待着,还有一堆中年人在那里待岗。某一天,有一位保洁辞职不干了,一堆人蜂拥而上。当餐厅经理说招聘月薪5000元时,他们为了抢这份工作,自降工资,不断竞价,有人说只要4000元、3000元、2000元……最后曾志伟饰演的角色说了一句“我免费干”。小时候我不理解,现在理解了。
2017年那会,互联网一片繁荣,我在国内一家头部互联网大企上班,还卖着保险,又开了店,年收入可能有一百多万元。那时候真的很拼,孩子还小,才一两岁,基本没怎么陪过孩子。当时我隐隐感觉,收入不可能永远这么高,不是拼就能赚到钱的。
面试的那几家公司,都不太合适。我没有跟亲戚朋友说我失业了,包括我父母、子女和公婆,只有我丈夫知道。老人既然帮不上忙,何必给他们添堵。我每天依旧早出晚归,早上卡着上班的时间点去,晚了的话会被家人识穿。图书馆9点开门,我几乎是第一批进去的,下午五点或六点走。有时出去面试的话,面试完直接回家,要是早到家,我就会跟家人说刚见完客户。
莫利在首都图书馆看书。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平时去图书馆,我只带个水杯和包,在那里看书,偶尔投简历。我喜欢看人物传记,比如杜甫传、苏东坡传。杜甫一生境遇不佳、流离漂泊。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一次次被贬。忽然觉得自己这点事不算什么。大城市竞争很卷,打工人不敢表达,很多事情不敢跟同事、领导和家人讲,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看书是很好的宣泄出口,跟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浮沉,在这个过程中,负面情绪可以慢慢消解掉。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也失业过几个月,经常来图书馆。在这里,大家各忙各的,谁也不会关注谁,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就像作家博尔赫斯那句话,“这世上如果有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就是我们的家园和避风港。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首都图书馆是我从小到大一直都会去的地方。我小时候去图书馆,身边要么是学生写作业,要么是退休老人看报纸,气氛平和安静;现在再去图书馆,基本80%都是中青年群体。他们在考证、考研、刷简历、看书、发呆,还有的人直接趴桌上睡觉,基本上一天都待在那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情绪。
图书馆里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处于非常焦躁和焦虑的状态,一直在找工作,有时候低声打电话,问对方还招不招人。一天之内,他大概打了十几个电话,一直拿着手机,坐立不安,即便打开一本书,还没看两页,又继续看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有时候接到电话,他又急匆匆跑出去,把东西全都丢在桌面上。
去年12月,我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国企找到了工作,做市场推广,福利待遇可以说“砍到脚脖子”了。不过卡着40岁的年龄节点,我还能来国企工作,就当养老了。我告诉家人换了一份国企的工作,他们觉得挺好的,谁也不知道我失业的这段经历。
这些年我经历了外企、互联网大厂、私企,做过小买卖,各种折腾,现在到了40岁,开始琢磨退隐。到三十多岁才开始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律,但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希望2024年风平浪静。
经历过失业,危机感加重
讲述者:易浩,男,36岁
物流管理专业
居住地:上海
2023年7月被裁员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我得去一个地方,消费不能高,还要有网络,环境安静舒适,思来想去只有图书馆。平时只要不去面试,没有其他事情,我基本都会待在图书馆。
我在上海生活,跟父母同住,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工作没了。他们除了担心和焦虑之外,帮不了我什么。我每天起床想到的就是,今天又得假装去上班了。我以为最多只会待一两个月,没想到待了五六个月。
易浩在图书馆“假装”上班。
图书馆是一个好去处,没有人会管你在干什么,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坐在哪个位置。这让我很放松自在,可以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我跟图书馆里几位同样是失业的人聊天,得出了这样的观察总结:如果一个人很年轻,座位上有书,应该是学生,可能是大学生在考研;如果一个人桌上全是书,很多专业类书籍,可能是在考证;如果有人只带了电脑,可能是失业了。
我的桌面就是一台电脑和一瓶水。去图书馆的第一天,我在求职网站上买了一个月的会员,给26家公司发起沟通,但是没有任何结果。失业那段时候,每天除了更新简历、投递简历,我还会做兼职项目,每天就像在图书馆上班一样,有规划。有时候忙起来我忘了回家,就像加班一样。
偶尔我也看书,主要是跟自己行业相关的专业书。因为心情烦躁,看不进去其他“闲书”,我会有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都失业了,还有时间和心情看这种书。即便在图书馆,我还是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下。
从毕业到现在,我大概换过三四份工作,平均三四年换一次,2021年之后我换了两家公司。以前是主动寻求变化,近几年主要是被裁员。我经历了两次裁员,主要是公司部门精简导致。
最近一次被裁员是在2023年7月初,当时我刚入职一年左右,做产品经理。整个项目不到十个人,都被裁了,一个不留。其实过完春节,我们就逐渐意识到苗头了。首先是公司的社保拖延了很久才缴纳,其次项目一直没有得到新的指示。7月初,我休完假回来,公司股东开始找我们谈话,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刚开始,公司说愿意赔偿一个月的工资,我们不同意,要求n+1赔偿。双方协商无果,公司没有直接发辞退通知书,而是发了一份转岗通知,从月薪2.5万元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到月薪两三千元的销售顾问。我在邮件里明确回复,不同意。
后续,我们到公司讨薪了两次。第一次得到的说法是“要晚几天才发”。一个月后,我们又跑到公司,直到公司当天把停掉的最后一个月工资打到我们账上才离开。
大家不得不开始找新工作。那时候,我发现工作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找了。线上招聘平台一些适合我的岗位,公司活跃度基本上已经是在半年前了。前期,我投递了至少几十份简历,但只拿到两三家企业的面试机会,而且大部分都在线上。
最大的变化是薪资。以前找工作,我一般会要求在原来的薪资基础上涨5%-10%,除非是新公司特别好,才能接受薪资不涨。但从(去年)7月份离职直到11月份,我想要找到一份薪资不降的工作很难,需要从原来的2.5万元降到2万元才有第二次面试的机会。以前企业招聘,总是催促新员工尽快入职,有一种紧迫感。现在企业给我的感觉是,一边在招聘,一边又好像并不着急需要人。
以前我从来没有过危机感,很自信地觉得工资就算不会一直涨,也不会往下降。但这次失业和面试新工作让我意识到了,原来工资会大幅度往下降,甚至还会一分钱收入都没有。
在失业期间,我接了一些兼职。一方面是做户外徒步的领队,每次收入几百元;另一方面是剪辑视频,还有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做咨询问答的博主。我总共接受过两个人的咨询,一位是打算转行,一位刚毕业入行。当时的感觉很奇怪,就像是我在指导别人找工作,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却还在失业,找工作没着落。
五个月里,我总共面试了大概10家企业。直到去年11月,我才找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医疗企业做产品经理。对于未来,我没有很明确的计划,但要开源节流,不能不顾后果去消费。同时我要多跟其他人接触,多留意身边的好机会,保持收入多元化,增加安全感。
期盼终有一天游“上岸”
讲述者:唐婷,女,31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居住地:深圳、贵州
我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入职,刚开始做传统外贸,后来做跨境电商,随着经验的提升,工资从5000元涨到了1.2万元。后来我换了4份工作,前两份是自己主动寻求新机会,后面两份遭遇降薪裁员。
上大学时,我经常去图书馆,养成了习惯。失业之后,待在家里太苦闷,心理压力很大,我把图书馆当作临时过渡的“庇护所”,这里环境好,有免费水电,舒适的桌椅,还有网络,学习氛围好,总的来说,经济实惠。
唐婷拍摄的深圳社区图书馆。
就这样持续了数个月,家人说贵州这边有一家国企在招人,让我试试。当时觉得自己年纪也不小了,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我从深圳回到了老家贵州。新岗位也是跟电商相关,工作强度没那么大,但没有编制,工资只有三四千元。
入职后,我一边在准备考公,一边物色工资更高的新工作。以前的工作波动性和压力很大,很难兼顾家庭和事业,我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回到贵州后,我把学习备考的阵地转移到了县城的图书馆。每天晚上5点半下班,6点吃完饭后,我就去图书馆待到晚上10点才回家。
我在图书馆堆放了两大堆考公的资料,桌上放着当天学习需要用到的资料,每天的模式也很单一,就是听网课,做习题。我处于高压的状态下,静不下心去看其他“闲书”,害怕浪费时间,毕竟既要考虑工作,又要考虑生活。
在这边待久了,我开始熟悉周围人的面孔。有一个女孩跟我一样,也是边上班边考公;一个男生全职备考了好几个月,最近没看到他了,估计是休息或者“上岸”了。
我最近有点厌学,持续复习的时间久了,感觉疲惫。去年没考上,我累了,去考了驾照,休息了一段时间;今年又迎头准备新的考试,又开始复习,还得继续考,考完一个接一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游“上岸”。
“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
讲述者:张漾,女,40岁
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
居住地:南京
我本科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后进了媒体,后来又读了新闻传播的研究生,在媒体行业工作了十年,后来转行跳槽到地产公司。
2017年到2021年,我在地产公司负责品牌公关。随着房地产行业暴雷的不断蔓延,我所在的公司也出了问题,分公司纷纷被解散。我被裁员,离开了。被裁员之前,我其实也有所察觉。有好几批同事已经离开,公司一旦暴雷,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将会一步一步走向解散。我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2021年11月,第一次经历被裁员,我很害怕别人会看我的笑话。当时从那家全国比较有名的媒体离开时,别人很不理解,想看看我出去之后到底混得怎么样。
被裁员以后,我也在找工作。经历了几轮面试,(2021年)12月份我去了一家国企,对方提出降薪20%,我也接受了。日常工作是办公室的文宣,给领导写材料。在外人眼里,一位40岁的女性能待在国企里,已经很不错,甚至下半辈子都有保障,不用担心被裁员了。
我只待了大概四五个月,2022年5月离职了。这次是我主动“失业”。公司的氛围不适合我,例如公司正常规定5点半下班,我一般会在5点半之前就把工作做完,然后下班。但其他人都不走,后来有领导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走这么早?我说,事情做完就可以走了。
我每天早上7点就得出门,回到家差不多是晚上7点,但其实坐在办公室,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也就两个小时,但人要耗在那里,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有事情,我可以加班,但没有事情,我不想耗在那里,跟别人比谁走得晚,以此来彰显工作业绩,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僵化的管理方式。我不想下半辈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就辞职了。
家里人不能理解我为何从国企离职,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我还不满足。但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后来经地产公司同事推荐,我开始做商业讲师,主要教公文写作,反响不错,慢慢走上了这条路。我给很多大型企业讲课,成长很快。目前总体收入肯定不如以前在地产公司,但实际的工作时间其实很短,按时间单位算收益较高。
以前去图书馆,主要是给孩子借书,我离职后再去图书馆,主要是可以在那里看书、写稿、备课。平时送完孩子上学,我就会去图书馆,从早上待到下午,再去接孩子放学,一周去两三天。
张漾拍摄的南京建邺区图书馆。
为了备好课,我把图书馆里关于公文写作的书都看了一遍,至少有四五十本,再从中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我大概一个月出去讲三四次课,每节课3000元左右,后来再慢慢涨起来,收入还不错。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遇到一位熟人,他也被裁员了,在写儿童文学。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作品获得了文学奖,还蛮厉害的。我们这个行业被裁员没有想象的那么悲惨。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闲下来可以做自己的事,工作时间也非常有效率,平时到全国各地出差讲课,顺便旅行一下。我丈夫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有时候我坐了晚班飞机回来抱怨“好累”,他会说,“你不想吃上班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从我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到我被地产公司裁员,大概工作了十几年,我好像从来没有放过很长的假去休息。当失业“被迫”休息了一个月后,我才明白,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不一定非得每天坐班打卡去卷。当然,所有的一切也是基于,我在财务方面合理规划,适当降低消费,存款收益可以作为支撑,来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张漾拍摄的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
以上就是关于【躲进图书馆,他们早出晚归“伪装”上班】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