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每日动态 > 2024-06-20 09:45:05 来源:

一款出海套壳产品,怎么挤进全球AI产品Top100的?

导读 在2024年5月 AI 产品榜中,又有一款出海 AI 产品的网站流量增长35%,挤进了全球 AI 产品网站流量 Top100。2024年5月的网站流量达到...

在2024年5月 AI 产品榜中,又有一款出海 AI 产品的网站流量增长35%,挤进了全球 AI 产品网站流量 Top100。2024年5月的网站流量达到了781万,在全球 Top100AI 产品中排名第83位,在AI 产品出海榜中位列第8。

HIX.AI 在全球 AI 产品网站流量总榜

上的排名|图片来源:AI 产品榜(aicpb.com)

而且,这还是一款在大家理念里面认定的没有壁垒的写作助手产品。

LinkedIn 上 HIX.AI 的员工分布|图片来源:LinkedIn

根据 HIX.AI 官网的说法,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并在深圳设有分公司,CEO 名为 Camille Sawyer,从名字来看,创始人好像不是华人。而从 LinkedIn 上的员工位置信息来看,HIX.AI 的员工分布在中国广东、印度、意大利等地。这么看来,AI 产品榜将 HIX.AI 划为出海产品,可能也是因为深圳的分公司和中国的员工。

回到产品本身,这样一款 AI 写作助手产品在今年还能够出现明显的流量增长,还是挺出乎笔者意料的。自从 ChatGPT 带火了 AIGC 之后,其实最先应用起来的就是文字模态,在 a16z2023年上半年的 AI 产品网站流量 Top50榜单中,有多款以 AI 文字生成功能为主的 AIGC 产品上榜。

2月选题中,流量下滑较为严重的 ToB 综合应用,落榜产品中除了 Looka 之外都以文字内容生成作为核心功能

但在2月份的选题《AI 元年,被 C 端用户“证伪”了的 AI 产品(下)》中,我们时隔半年对上榜产品进行再次观察时发现,多款主打 AI 生成营销文案、邮件等面向工作/学习场景的写作助手产品,流量下滑非常严重。由于 ChatGPT 等通用 AI 产品的能力越来越强,使用门槛越来越低,最先拿到流量的文字生成产品,也是最先被大模型覆盖掉的品类。

老产品融入 AIGC,

才是 AI 文字助手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这个信号之下,我们重新观察了 AI 产品榜全球总榜和写作助手分榜的相关产品,发现到现在还能保持较高流量的产品,基本都是在 ChatGPT 火起来前就已经上线,之后因为加入了 AIGC 功能,才被收录进 AI 产品榜的老产品。

这也证实了一个观点,AI 原生应用之间不仅要激烈竞争,关键还要和 AI 化的原头部产品去竞争,最重要的是,还竞争不过。

注:Quillbot 并未被划分到

写作助手分榜上,但却在总榜上。

所以,去看 Top5的 AI 写作助手产品+Quillbot,除了 HIX.AI 基本上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 AI 写作助手(注:我们将从0生成文字内容定义为写作助手)。

写作助手分榜排名第二的Grammarly和排名第四的LanguageTool都是以纠错为核心功能的,虽然这两款产品也都加入了一些类似 AI 改写的功能,但基本没有从零生成文字内容的功能,还是注重“修改”。

而百度文库 AI 功能则专注国内市场,且根植于百度生态,暂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所以,真正有从零生成文字内容且网站流量可以过千万的产品,只有Notion AI和 Quillbot,而这两款产品也并不是通过 AI 获得的流量。

排名第一的 Notion 在2016年就已经上线,最初是一款拥有笔记、知识库、数据表格、日程表等功能,面向个人和团队协同办公场景的产品。而在2022年11月,Notion 推出了主打 AI 文字生成功能的新模块 Notion AI。但彼时,Notion 已拥有3000万左右的用户规模,付费用户也达400万。(Notion 的创始人为华裔,经历过多次的转型和失败才最终站稳脚跟的,有兴趣的用户可以在文末留言,我们会视情况推出相关选题。)

在 Notion 的文章编辑工具中可以

唤起 AI 生成内容|图片来源:Notion

Notion 加入 AI 功能的思路则是,在用户编辑日程表或文章时,可以随时唤起一个 AI ChatBot,然后用户通过与 AI ChatBot 进行交互来获得写作灵感,甚至直接生成内容。这么看下来,Notion 其实是将 AI 直接嵌入原有的工作流程,起到助手的作用,帮助用户提高效率,算是用 AI 赋能原有场景。

而QuillBot的思路则有所不同。

QuillBot Flow 被放在了与其他功能

并列的位置|图片来源:QuillBot

QuillBot 于2017年上线,主要针对论文场景,提供纠错、查重、总结、摘要生成、引用列表生成、翻译等功能。而在2023年12月,QuillBot 才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 AI 写作助手 QuillBot Flow,放在了与其他原有功能并列的位置上。

笔者尝试下来,QuillBot Flow 主要是用来生成论文的大纲,让用户能够在 AI 的帮助下快速上手。相比 Notion 将 AI 嵌入原有场景的思路,工具属性更强的 QuillBot 只是推出了一项贴合论文场景的独立 AI 功能,丰富产品工具箱。

这么看下来,无论 QuillBot 和 Notion 融入 AI 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其实都是在 ChatGPT 火了之后在原有场景上“锦上添花”,吸引额外用户。而用户的基本盘则来源于原有的场景和功能,就算通用大模型能力再强,用户也有不得不使用的理由。

HIX.AI 为什么没有被大模型卷掉

然而,HIX.AI 的情况和上述产品都不同。

HIX.AI 的 X|图片来源:X

笔者虽然无法查到 HIX.AI 确切的上线日期,但是 HIX.AI 官方社媒内容的发布时间可以推断出 HIX.AI 的上线时间在2023年6-7月份,而且 HIX.AI 的流量快速增长期则是从今年2月份才开始。这与我们的认知相反。

注:黄色功能需要跳转到独立的网站使用,而红色功能则在本网站使用,其他工具菜单中则是各类 AI ChatBot

从功能上看,HIX.AI 的核心功能是 AI 写作助手,而在此基础上,HIX.AI 还提供生成无法被检测的 AI 内容、面向学术场景的 ChatBot、浏览器工具、作业助手等多种功能,这里可以看出 HIX.AI 走的是“大而全的工具箱”路线,但会偏学习和学术场景多一些,当然,也覆盖社媒内容创作等高频场景。

学术写作场景下的细分工具

标语生成器中有200个不同行业/场景的标语生成工具

HIX.AI 的写作工具按照7个大应用场景分类,分别是学术写作、文章与 SEO、电子邮件、社媒与广告、电子商务、标语生成。这其实和之前流量下滑的 AI 写作助手基本功能差不多,但区别在于,每个应用场景下面都有数量不等的垂类场景,共有400多个细分垂类场景。比如,在学术写作大场景下,有分别生成研究论文和案例研究摘要的工具,功能划分确实比较细致。

点击某个工具后呈现的内容生成页面

具体到内容生成层面,我们以 TikTok 标题&描述生成为例,当用户单击某项功能后,就会跳转到一个新页面。用户可以在该页面上需要输入需求,选择文字风格、输出语言,再生成内容。另外,鉴于很多平台都对 AIGC 内容有限制,右侧生成内容下方还有 Bypass AI 的选项。

在生成文字前,用户可以选择用 GPT-3.5或 GPT-4生成文字内容,如果不付费的话,用户每月可以用 GPT-3.5生成500个单词,而 GPT-4则没有免费额度,而付费金额也是按照每月的生成数量浮动的。

也就是,HIX.AI 是我们俗称的“套壳”产品,当然他可能在前期的的 Prompt engineering 和调用 API 生成内容后进行润色上下功夫。为此,我们用逆向的思路,进行了一个测试。

笔者在 YouTube 上找到了一个观看量较高的关于巴黎旅游攻略的视频,并基于该视频的标题和几个关键词写了相同的 prompt,分别让 GPT-4o、GPT-3.5和 HIX.AI(GPT-3.5)生成一段英文描述。

分别用 GPT-4o、GPT-3.5和 HIX.AI 生成的视频简介,注:由于 HIX.AI 没有 GPT-4生成内容的免费额度,所以未测试在调用 GPT-4的 API 时 HIX.AI 生成的内容质量

说实话,结果上,AI 生成的视频描述都不如原视频的,这说明 AI 和 Top Creator 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具体到“AI 内部”,大概是 GPT-4o>HIX.AI> GPT-3.5。GPT-4o 生成的视频描述更接近原视频摘要内容。而 HIX.AI 和 GPT-3.5对比下来,文字本身差距不大,但 HIX.AI 会强调“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巴黎”,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而 GPT-3.5则只是强调“视频会向您展示巴黎的魅力”,在视频描述这个场景中,还是 HIX.AI 处理得更合适一些。

第二次测试的结果

为了测试得更客观一些,笔者将参赛选手改成了 Normal 水平的人类创作者。GPT-4o 的文字水平已经超过了 Normal 水平人类创造者,而 HIX.AI 和 GPT-3.5也能做到与人类相当的水平。毕竟 AIGC 从原理上来说就是给出最大概率的结果,Normal 水平也算正常,而从场景的适配性来说,HIX.AI 仍比 GPT-3.5做的更好一些。

这么测试下来,HIX.AI 很可能是在用户提示词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不同细分场景进行了提示词优化,再使用 API 生成文字,以达到区别于直接调用 API 的效果。另外 HIX.AI 还支持30多种语言和各种不同的语气/文风。

从个人体验感受出发,感觉 HIX.AI 从产品力来讲,因为场景划分很细、且应该有做提示词优化,所以比直接调用 API 的效果要好一些,应对一般的写作场景应该是够用的,但我们没有找到任何的反馈机制,HIX.AI 如果很难做到用户越多使用产品、效果越好,吸引力略显一般。

Trustpilot 上用户的好评|图片来源:Trustpilot

Trustpilot 中的用户差评

在Trustpilot平台上,对 HIX.AI 的评价有81条,好评占比77%,好评率还是挺高的。但是如果将用户评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会发现,在今年2月 HIX.AI 起量后,它的差评是多于好评的。相对不那么突出的产品能力,用户也褒贬不一。

具体内容上,给出好评的用户基本都提到了“多功能”“适应垂类场景”这两个关键词,而差评的用户一般都是吐嘈 HIX.AI“不值”,用户付了费,但 AI 生成的内容达不到要求,仍需人类“改稿”。

1-5星评论的分布

Monica AI、密塔写作猫都是与 HIX.AI 类似的产品,分别登上了 AI 产品出海榜和国内 AI 产品榜 Top50,计算方法:网站访问量/独立访客数|数据来源:非凡产研

针对测试结果和用户评价,我们也去看了 HIX.AI 的人均访问次数(2024年5月)。HIX.AI 远低于QuillBot、Notion 等产品,甚至也低于一些访问量低很多的同类产品。这么看来,HIX.AI 能够获得流量增长,更依赖获取新用户,而不是留住老用户。

HIX.AI 允许用户按照用量自定义订阅权限,

用户选择用量后HIX.AI会给出相应价格

综合测试结果、用户评论、以及访问量背后的人均访问次数数据,在今年 AI 写作助手被大模型覆盖的大趋势下,依然有流量增长,HIX.AI 也有做得不错的地方,一个是订阅价格设置得比较灵活,另一个就是善用 SEO,不断补充新流量。

怎样的 SEO 才能把产品“抬进”Top100

基于上面的观察,在笔者进一步搜索信息之后发现,HIX.AI 能够获取持续新用户得益于其 SEO 策略。

HIX.AI 流量来源情况,这里用访问量要大了

不少的写作助手 Quillbot 的数据做参考

从 Similarweb 的流量来源数据看,HIX.AI 自然搜索流量占了60%,比 QuillBot 的自然搜索数据高出了25个百分点,而直接访问则低了差不多25个百分点,这说明相比更老牌的 AI 产品,HIX.AI的品牌知名度更弱一些,但 SEO 做得很不错。

从搜索关键词情况来看,非品牌关键词占了85%。结合自然搜索流量占比较高的情况来看,虽然 HIX.AI 的品牌影响力不那么强,但是拥有大量垂类场景的 AI 工具,加上支持36种主流语言的产品特点,为他们覆盖了更多搜索关键词。HIX.AI 的产品设计,为 SEO 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观察下来 HIX.AI 做 SEO 主要有3个途径:海量关键词覆盖、自建网站生产内容、部署外链。

根据 Ahrefs 的数据,HIX.AI 的相关搜索关键词超过2万个,而且分布算是比较平均的。而高频关键词中,Quote(引用)、Caption(说明)会偏学术/创作场景多一些,而其他的像 Message、Good、Birthday、Thank 等关键词非常偏向生活,HIX.AI 在做搜索关键词优化比较重视对普适性较强的生活场景的覆盖。

除了关键词优化之外,HIX.AI 会自行生产一些内容为网站引流,还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投放外链和社媒内容。

注:HIX.AI 团队自建内容网站,网址

为 resuorce.hix.ai,为自己的工具网站引流

先说自行生产内容,HIXAI 的团队会自己发布一些比较贴近生活中场景的内容,一般是节日祝福、情书等文字模板推荐。笔者随便看了几篇,发现这些内容的题目都很相似,形式也差不多,看起来也非常像是 AI 生成的,整个网站上大概有上千篇这样的内容。

用标题中的关键词在谷歌中进行搜索,

在首页会得到自建网站内容的结果

随后,笔者用标题中的关键词随便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些内容基本都能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上,推测这些内容应该为网站带来了不少流量。但是这种用 AI 大规模生产同质化内容的做法无疑会“污染”互联网环境,Google 也不会坐视不管,未来这种推广手段会不会遭到搜索引擎的“制裁”,还不得而知。

3月份(上),现在(下)HIX.AI 部署外链数量的情况

而部署外链也是 HIX.AI 推广的重点。根据 Ahrefs 的数据,HIXAI 目前正在部署的外链有740万个,而在3月份,则有1500万个,而且来源国家和使用语言都非常多样化,团队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确实不小。而且根据其他媒体(海外 SEO 与 ASO)的观察,其中明确被标记为 Sponsored 的外链数量就有好几百条,未被标记的付费推广内容更多。

Medium 上为 HIX.AI 推广的内容

而笔者在搜索相信息的过程中也发现,推荐 HIX.AI 的文章和社媒内容非常多,尤其是以“HIX.AI Review”为标题的文章会高频出现。这都反映出 HIX.AI 在推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外链直接带来的流量并不是很高,但确实为产品带来了知名度。

写在最后

hix.ai 和 bypass.hix.ai 网站流量,

注:bypass.hix.ai5月的访问量达到164万

除了主站流量较高之外,主打将“改写 AI 生成的文字以规避检测”的子站点“bypass.hix.ai”的流量增长也很明显,Similarweb虽然将子站点与主站点分开统计流量,但2个网站基本上是同步起量的。

自从 ChatGPT 问世以来,各类 AIGC 工具就开始被学生们用来应付论文和考试了。而截止目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只有10% 的大学或学术机构推出了使用 AIGC 的指导意见,更多的学校还是一禁了之,国内的《学位法》草案也明确规定,使用 AI 代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HIX.AI 的 Top5搜索关键词,红框中是和改写

AI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图片来源:Similarweb

但有了工具,学生必然会使用。而 HIX.AI 也正是看到了学生有此类需求,所以推出了改写 AI 生成的文字的工具,根据 Similarweb 的搜索关键词来看,这项功能似乎非常受欢迎。

测试方法:用 GPT-4o 生成一段文字,让 HIX.AI 改写后用四款市面上主流的 AI 检测工具进行检测,得出结果。注:网络上的用户普遍认为 GPT Zero 比 Zero GPT 准确性更高,而且 GPT Zero 在近期完成了1000万美元融资,市场接受度也更高。所以 GPT Zero 给出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但是根据笔者的测试,这个改写功能似乎并不怎么有效,经 HIX.AI 改写后的内容还是被多款工具检测为“AI 率100%”,但也不排除是因为笔者生成的文字内容较短导致的。

HIX.AI 靠“GPT API+按场景优化提示词”,抓垂类用户的需求、走“大而全”的工具箱路线切入市场,进入了 Top100,与凭借上述产品设计通过海量覆盖关键词做 SEO 来给自己抬升流量不无关系。但笔者依然倾向于认为 HIX.AI 的产品力一般,但 SEO 和订阅价格设计,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HIX.AI:一个240万自然流量网站的心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