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综合 > 2023-09-13 13:00:08 来源:

诗经最基本的句式特点(诗经最基本的句式)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诗经最基本的句式特点,诗经最基本的句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特殊句式...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诗经最基本的句式特点,诗经最基本的句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特殊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译句:没有人理解我也就算了吧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译句:只有品质没啊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译句:把我头上的华冠加得高而又高,把项下的环佩加得长而又长。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译句: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弃。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译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亏损

【倒装句】

1、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译句:岁月不等人啊令人担心

2、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译句:通过占卜才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3、不吾知其亦已矣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译句:不了解我也就算了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一、句子形式特征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

《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

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二、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离骚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