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要闻 > 2020-12-24 09:05:22 来源:

深耕硬科技十年科大上了一堂示范课

导读 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撸起袖子做起了卖菜的生意。随后发生的一幕却超出了不少人的料想,舆论的注意力并没有停留在

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撸起袖子做起了卖菜的生意。

随后发生的一幕却超出了不少人的料想,舆论的注意力并没有停留在怎么薅巨头的羊毛,而是围绕在社区团购的一连串争议。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诸如此类的声音,无疑奠定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基调:相比于商业模式的推陈出新,我们更需要从0到1的硬科技。

就在创新的焦点再次转向硬科技的时候,科大-越秀集团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百创大赛”)刚刚结束了第十届全国总决赛,十位来自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物联网等领域的硬科技创业者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重新意识到硬科技的价值,科大百创大赛长达十年的深耕,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01 从李约瑟之问说起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耗时近50年时间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中国发生?

如果要追寻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翻阅上百万字的典籍,然后找到一些尽可能合理的解释。但对于现阶段而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李约瑟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还要思考应该如何避免“李约瑟之问”再次发生。

至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信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纳斯达克指数被腰斩,但等来的不是新一轮的科技泡沫,而是长达10年的最长牛市,纳斯达克指数从1200点上涨到了8100点。

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上,科技圈开始流行起“硬科技”的概念,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领域的高精尖科技被纳入硬科技的范畴。与互联网创新最大的不同,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原创技术,周期动辄需要5—10年的时间。

于是有人对十年牛市出现的原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一是重振制造业的计划,二是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进步。后者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前者又恰好为新生产力提供了验证的空间。

同时期在中国流行的却是另一种主旋律,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水大鱼大的十年,巨头和独角兽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批量生产。不过被资本推向风口的,常常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诸如共享经济、O2O、社交电商等长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硬科技却很少成为资本注意的对象,哪怕是选择技术路线的科技巨头,也屡屡成为舆论场上被掉队的玩家。至于其中的缘由,硬科技的创新周期普遍比较久,技术攻坚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而互联网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只需要几个月就能验证,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自然明白应该把钱撒向哪里。

还好一切并没有太晚。

当产业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逻辑,当新基建被正式写进国家战略,资本市场终于意识到硬科技的价值,甚至突然进入到白热化的投资竞争阶段,一批批蒙尘的硬科技创业者也开始站在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