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要闻 > 2023-10-05 10:42:17 来源:

褒斜道经过宝鸡益门镇清江河略阳勉县汉中(褒斜道)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褒斜道经过宝鸡益门镇清江河略阳勉县汉中,褒斜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褒...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褒斜道经过宝鸡益门镇清江河略阳勉县汉中,褒斜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褒斜道扩建成褒斜栈道,是一大工程,也是褒斜道一次比较大的变革,在工程技术方面多有创造。栈道亦称阁道,是高阁式的通道,也就是一种天桥。褒斜二水的河谷,有些地段比较狭窄,两岸岩石矗立,道路难于通过,河流有些弯道的凹岸,湍急的水流直扑岸边陡峻的岩石,岸上无容身之地,在这些险段即修栈阁,以便畅通。 修栈阁,“石坚不受斧凿”,即采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山破石。其施工方法是:“遇大石塞路,则以锤碎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之上凿孔,架横木,上覆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深沟险涧,则架长柃,覆厚板以通之;遇险陡“羊肠”,壁立千仞,则在路旁打桩立栅,砌石栏以通之(《西京赋》注)。栈阁的修造形制,则大多在崖壁上凿成30公分见方,50公分深的孔洞,洞中插木柱、石柱。分上、中、下三排,上排搭遮雨棚,形如屋顶,以遮半山流下来的泉水或滚落的石块;中排铺板成路;下排支木为架。相互间榫卯结合,远望如空中悬阁。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中记:“……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谷中,宋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代)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应为二千八百九十二间)。“明重修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明修栈阁中,鸡头关至姜窝子24处,1526间,许多地段遗迹尚存。省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馆于1979年秋,对姜窝子以北至斜谷口这段进行考察,发现栈道遗迹22处,其中姜窝子南一里的武关驿有2处,往北南河乡倒树弯1处,黑杨坝2处,孔雀台1处,柳川乡的林家坝、韩树沟、磨桥湾各1处,江口乡的西营村1处,江口镇南二里1处,石垭子村东西岸各1处,柘梨园乡的李家庄、磨坪村各1处,太白县王家塄乡的西坝2处,上坪村1处,龙窝乡的三神店村1处,眉县斜峪关1处。遗迹中,有的仅存壁孔,柱孔湮没;有些仅存柱孔,壁孔无存。在褒、斜两谷上源及分水岭地带未发现栈阁遗迹。两谷比较,斜谷栈阁极少,褒谷中游的栈阁以王家塄到下南河一带居多,红崖里及古之赤崖南北比较集中。栈阁壁孔与水面的距离,自北向南,逐渐加大,北面的王家塄只有1.5米—2.5米,中段的黑杨坝等处就有4—5米之间,再到褒谷南口一般都在8米左右。阁道工程结构,主要有五种形式。

1、平梁直柱结构。留坝县黑杨坝村南褒河西岸一处弯道凹岸,岸边崖壁陡峭。褒水直扑岩壁,贴壁流过,长约100米,这一地段距今水面5米高的同一高程岩壁上,凿有方形壁孔27个,壁孔长、宽各36厘米,深70厘米,间距1.5米—2米,在方形壁孔的下面凿有方形或圆形的石孔13个,方形的石孔长、宽各29厘米,深7厘米。圆形孔直径21厘米,深5厘米,和上面方形孔成一直线,互相垂直对立,间距约3米。褒谷石门南半里处,岸崖陡立,水流湍急,11个方形壁孔凿于陡立崖石半腰,各孔间距1.5米—2米,在一部分壁孔下面,凿有4个圆形底孔,比壁孔低约7米,距离约5.50米,圆形底孔直径31厘米—34厘米,深30厘米—32厘米,间距和上面的壁孔相当,其中一个底孔,中间还有一个直径9厘米,深6厘米的小孔,当为安装榫卯所用。这些栈阁工程遗迹,便是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的平梁直柱结构。壁孔就是安装阁梁的孔。

底孔为立柱的柱孔。阁梁多数都是平的,与崖壁垂直,少数壁孔略微上翘,阁梁安上去略微向上倾斜,形成阁道路面依山一面略低,临水一面略高,以免行人滑落下水,减轻临渊之心理威胁。立柱有单行者,也有多至三行的,数目不一,其结构都是由梁柱结合起来的架空的木结构道路建筑。

2、框架式结构。褒谷石门以南,有一巨大山崖伸入河中,群众称老虎口。在老虎口南,岸崖倾斜,坡度比较平缓,有许多小阶梯形成的坡面,此处无壁孔,但有底孔42个,较有规则的分布在崖坡的阶梯上,大致东西4行,南北也4行,互相对应。底孔最大直径30厘米,最小的只有12厘米,高差4—5米,宽约4.6米,因无壁孔,阁梁无法插入山腹崖壁,只能在一个个底孔上立柱,由柱构成桥墩,上面安梁,由梁柱构成框架,互相连接起来,架上铺板,构成路面,临水的一面施一栏杆,加以护卫,便形成框架式结构的阁道工程,实际上是一种接近多跨式的桥梁工程。

3、平梁直柱加斜撑结构。留坝县武关驿村褒河东岸一处地形呈斜坡状,距今水面4—4.5米的岩壁上凿有安装阁梁的方形壁孔8个,孔宽39厘米,深81—101厘米,间距1.76—3.95米。在接近水面的地方有圆形柱孔6个,直径17厘米,深5厘米,为安装立柱的柱孔。柱孔和壁孔高差为3.6—4.1米,距离为5.7米,即阁道的高度和路面的宽度。与平梁直柱结构不同的是在壁孔和柱孔之间还凿有一排石孔共16个,上距壁孔2.1米,下距壁孔2米,均为方形,孔口宽16厘米,深16厘米,间距73—105厘米,孔口向上倾斜25°—30°。为安一排木料,用榫卯连接在立柱或者横梁上,以分散荷载重量,增加立柱和阁梁的坚固程度。

4、平梁立柱有棚盖结构。留坝磨乔村西褒河对岸,一处崖壁直立,直插河中,褒河水擦壁而过,行人无法通过。在距今水面1—2.5米的岩壁上,有方形壁孔22个,壁孔宽约25厘米,深约30厘米,间距约30—50厘米。下有柱孔,凿于崖壁紧贴水面的地方。柱孔亦方形,大小与壁孔相当,在壁孔上方高约3米的地方,还凿有方形孔4个,以安装棚盖,挡住从山上滚下的碎石、土块,遮住从山腰石缝里渗出的泉水,保护阁道和行人安全。

5、平梁无柱悬空结构。留坝孔雀台村褒河西岸,有一山峰拔地而起,临河一面十分陡峭,水流崖下,受阻回旋,形成深潭,行人无法从岸边通过。距今水面3米高的石壁上凿有一排孔,共24个,均为方形,孔口宽31厘米,深30厘米,间距30—50厘米,下面水深无法立柱,便将阁梁插进密密的壁孔里,上面铺以木板,围上栏杆,以便通行。褒斜道上早有平梁无柱悬空结构工程。《水经注·沔水》载:“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俗谓千梁无柱也”。

唐宋之后,随着开山技能的提高,以砌石代阁之法较为普遍。明代自鸡头关到臈鱼潭即今之姜窝子,就有5处栈阁被石路取代:(1)独架桥栈阁(南距鸡头关8里)124间,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县令张庚去编棚,砌以石。即去掉以葛藤、绳索编织的板状物以代木质的栈阁,改为石砌的。(2)甜竹碥栈阁(马道驿南4里)36间,以石易之。(3)三岔铺栈阁2间(马道驿南一里),邑人李玷凿石为之。(4)燕子崖栈阁61间(马道驿北四里),巨石横亘。江萦崖溜,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簿伍魁捐砌的20洞,直接以石质拱式的建筑物取代栈阁。(5)石梯栈阁125间(武曲铺南三里),明嘉靖七年(1528)易以石。以开山砌石,取代栈阁的新形制,是栈道的发展和提高。 为便于行人路途食宿,公文传递,驿卒驿马更替,货物交流和信件中转,栈道沿途设有驿站、邮亭和其他附属设施。东汉明帝时整修258里栈道,就维修“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早期的邮驿多系官办,具有多种职能,以后随着沿途居民点的增多,私人客舍也即产生,官驿职能逐渐转向单一,数量随之减少。由于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改进,驿间距离也就拉长,驿站名称也多次变化。栈道南段较大的驿站有褒城驿、青桥驿、马道驿、武关驿、江口驿等,留坝江口镇有一个汉唐建筑遗址,位于栈道路边,上下均有密布的阁道工程遗迹,就是汉代和唐代一处比较大的驿站和邮亭建筑遗址。唐代褒城驿在当时的县城所在地,即今天的汉中市新沟桥乡打钟寺一带,《褒城驿》一诗记载:“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万)竿竹,又栽千树梨。”元稹《黄明府诗序》讲:“元和四年(809)三月,予奉使东川,十六日至褒城东数里,遥望驿亭,前有大池,楼榭甚盛。”孙樵《书褒城驿壁》也讲:褒城驿,号天下第一。褒斜栈道北段的驿站有仙岭驿、白云驿、临溪驿等8处,遗址无存。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