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影视娱乐 > 2023-03-24 17:22:35 来源:新浪网
相比结婚 我更想去读书
32岁再来读研,晚吗?黎瑞(化名)的回答很明确:不晚。
去年,黎瑞考上安徽一所一本院校的研究生,她调侃自己是“大龄研究生”。为了全职读研,她瞒着父母,辞掉还算体面稳定的工作。当时的男友知道后极力劝阻,她坚持走自己的路,男友慢慢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至于理由,两人心照不宣——她不是他要找的合适的结婚对象。
今年春节,黎瑞回到老家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农村,媒人打听到她的情况后,极力撮合她跟村里一位同龄男子相亲。黎瑞一问才知道,对方的学历是高中毕业,她哭笑不得,这就是媒人口中说的“你们两个人的条件非常合适”。
她觉得“扎心”,为何自己拼尽全力读书走出农村,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到头来却因为“大龄单身”在婚恋市场上被世俗的眼光打上“贬值”的标签。
但黎瑞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32岁重新回归校园,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35岁研究生毕业后,又将是另一个开始。她并不害怕面对未知和变化,生理年龄只是数字的增长,没有影响她的选择,“我不会说这个年纪一定要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人生在世,不要被年龄框住,我们的人生不该被限定在一个方框里。”
以下是黎瑞的口述:
32岁读研,男友反对然后“消失”
读研晚不晚要看每个人的目的,如果有的人是为了读完研找到更好的工作,可能有点晚,而如果只是为了自我提升,任何时候都不晚。
读研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埋藏已久的心愿,我想完成这个遗憾。2013年,我从安徽一所普通的一本高校毕业。大学刚毕业那会,我还没有读研的想法,工作之后,读研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感觉身边很多优秀的人,学历都挺高。
2015年,我在北京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当时工作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我抽时间看书到凌晨12点,将专业课的知识点背了又背,抄了厚厚的几本书,那是我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但成绩下来,还是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连专业课的成绩都没过100分。
2021年,我结束了七年多的“北漂”生活,从北京回到安徽,找到了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还谈了一个男朋友。我们两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差不多,算是“比较合适的结婚对象”。父母以为我这个“不安分”的孩子终于要“安分”下来了。
但我又瞒着他们,偷偷备考4个月,最终考上了安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本来想给当时的男朋友一个“惊喜”,没想到对方知道后,极力反对我读研。他说,女生只要有个“大差不差”的工作,就差不多了,没必要继续读书,赚钱比读书重要。
男友跟我分析:这个年纪来读研,等毕业已经35岁,迈不进公务员招考的“35岁及以下”年龄门槛;读的学校不是985,也不是211,知名度不高;花三年时间读研,既花钱,还不能赚钱;等毕业后,考不了公务员,还要去私企找工作,女性这个年纪未婚未育找工作,企业不愿意要。最后,他的结论是:读研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读。
男友可能希望找个人早点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过日子。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他同不同意,我一定要读研究生。后来,我们两个人心照不宣在彼此的生活里“消失”,一年多的感情就这样说断就断了。我不后悔这个决定,人总要有取舍,可能对于我来说读研比他更重要。
我一开始也没有告诉父母,假装平时在正常上班,但终究纸包不住火。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被亲戚看到,他们跑来问我父母。
父母不太能理解我的选择,说的无非是那些话,“读太多书没有多大用,读书也是为了工作,既然有工作了,为什么还要读书,绕一圈再回来工作?”“这个年纪读书,毕业之后不一定能找到比现在好的工作,现在最重要的是找个对象。”
我不认同父母的想法。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对象不是我想找就能找到的。但读书不一样,是我想读就可以读的。现阶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读书。
从农村走出来: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出生在1990年,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农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长大,小时候家住在山边上,不管是交通还是经济都不发达。
从小学到初中每天清晨6点,我就要摸黑出发,走了大概一个小时的乡野小路,7点才能到学校。上了高中,我开始住校,基本上一个月才回家一趟,每次坐大巴车到镇上,从镇上到我家有一段路没有通车,我在坑坑洼洼的田间小路上徒步三四公里才能到家。等到大学毕业四五年后,水泥路才慢慢修到了家门口。
为了支撑我和哥哥的学费,父母离家在外务工,我们成了“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母亲回到我身边,但父亲依旧留在大城市打工赚钱,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
我父母几乎没读过书,父亲兄弟姐妹多,他是老大,只上了一年级,后来就没上过学了;而母亲甚至连小学都没上过。他们对我的学习不怎么管,也管不上,只告诉我要“好好读书”。
村里跟我同龄的孩子基本上只读到初中就外出打工赚钱,他们几乎没有上高中和大学的机会。我和哥哥算是例外,都陆续考上了大学,我们相差9岁,在学习上,哥哥是我的引路人。
2009年,我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大学毕业。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读研,家庭条件不好,担心浪费父母的钱,只想马上找工作赚钱。
毕业后,我到北京闯荡。手握着药学专业的简历,一开始我想当医药代表,面试了很多家公司,每次别人说“回家等消息”,我就知道,没戏了。
等了整整两个月,还是没找到工作,我转念一想,要不试着做文字编辑。大学期间,我注册了人人网,写过很多散文和小说,文笔受到认可。果然机会来了。第一份工作,我做内容编辑,为一家整形医院运营微博,月薪3800元。我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跳板。
为了省钱,我租在北京五环外城中村,那是当地人自建的房子,有三层,每一层被隔开好几间房子,只够摆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房租六七百元,不过起码比地下室好一些,有阳光,有暖气。
“北漂”的前两年,那谈不上是“生活”,只能说是“生存”,工资低,住的环境差,也交不到朋友。在整形医院里上班的人,打扮穿着很时尚,消费水平也比较高。我观察到身边一位负责客服运营的同事每天背着名贵的包,同事谈论的话题我也不懂,插不进去嘴,只能默默在一旁不说话,当个“透明人”。大家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我“高攀不起”。
工资勉强只够自己花,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我也争取不再问家里要钱。父母偶尔会打听我的工资情况,我模糊地说“要看情况”“够用的”。父母没有多说什么,叮嘱我要舍得花钱。
后来的7年时间里,我一直从事新媒体运营,就职的公司从整形医院到小型互联网企业,再到共享单车、人工智能企业,工资也蹭蹭蹭往上涨,第二份工作月薪达到了8000元,第三份、第四份分别涨到了1.5万元、2万元。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确实是真的。
租的房子也越换越大了,到后来我住上月租3000元的房子,遇上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终于有了“生活的模样”。
被裁员拿钱走人,离开北京
工作的第七个年头,2020年5月,我被公司裁员了。当时新冠疫情来袭,员工居家办公几个月之后复工。公司效益不好,好几个项目“黄了”,加上部门没有拿出成果,一轮裁员紧随疫情而来。
我也在裁员名单上,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不接受裁员,调到其他部门;二是接受裁员,拿赔偿。我当时很乐观地预期:被调剂还不如拿钱走人,找一份更好更高薪的工作。
我拿到8万元的赔偿金,离开了。刚开始,我面试了两三家公司,提出了月薪2.5万元的要求,但对方压到了1.8万元。工资比上一家公司还低,我不能接受这一点,拒绝了。没想到,后续的行情越来越不好,面试的企业开出的工资也跟着降,最后都因为薪资谈不拢。
就这样“耗”了两个月,我的脑子里突然迸出一个想法——回家吧。
如果你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放在五年前、十年前,我可能喜欢比较有拼劲,但现在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更喜欢找一个三四线城市,买个房子,养养猫狗。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态不一样,想过的生活也不同。我还是幸运的,赶上了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红利期,赚了些钱,有了积蓄,在合肥买了房子。
从2020年8月回到安徽合肥,到11月正式上班前的这四个月里,我去了西安、成都、重庆旅行,逛了一圈感觉挺好。2022年,我又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待了一段时间,那里生活着罕见的白种人。我想去深入了解,思考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旅行是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疫情暴发前,我喜欢出国“穷游”。有一回,去了菲律宾的长滩岛,玩完后本来计划坐飞机离开,没想到遇上了台风,飞机停运了。但同行的两位好朋友担心影响后续的旅游住宿行程,坚持坐船走。
当船行驶到一半时,台风吹得越来越猛烈,呼啸着,海里掀起了巨浪。那艘载着10余人的小船失去了任何依靠,被风浪随意拨弄,差一点就被直接打翻。我紧紧抓住身边能抓住的一切,心惊胆战,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距离死亡这么近。
幸运的是,我们出发前,民宿的老板留了个心眼,后来给中国大使馆打了电话。后来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及时赶到,把我们都安全接走了。
我不敢把这些经历告诉父母,父母也不理解,他们会觉得自己赚的钱可以花,但为什么要去旅游,旅游花钱还受累,吃力不讨好。有两年春节,我是在国外旅游度过的,我不是独生子女,只要过年有人陪着我爸妈就好,我在不在家也没有多重要。
重新回到校园:不要为了混个学历而读研
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几期视频,别人说我是走出来的小镇做题家,我觉得自己不算。小镇做题家,起码是出身在城镇以上的家庭,考上了一二线城市985、211大学,出人头地的人。但我觉得我们家算不上城镇,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
我从初中上学,到高中,读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借的,只有当我上大学之后,家庭条件才慢慢好一些。我顶多只是一个普通人,从农村出来,找一份工作,见识了稍微大一些的世界和天地,仅此而已。
有些网友给我留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说,为什么在国外好多30岁、40岁和50岁读研的人,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个年纪还要读书,但在国内就有这么多人会问:你30多岁了,为什么还来读研?
我觉得这还是和中国人成家立业的思想文化有关系,老一辈的想法是在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情。如果你不遵循这个轨道,别人就会觉得你离经叛道。
这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龄考研人,但我希望大家不是为了考研而考研,考研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衡量是否适合考研。考上研究生只是一个开始,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所收获,才是读研的最终目标。
我读研之后,周围的同学基本都是00后,班上有四位同学是往届生。我有工作经历,加上年龄稍微成熟,跟授课老师沟通非常多。其实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我自己表现太积极的话,可能会有点太突出。
因为我观察到周围的“小年轻”,他们更愿意选择“躺平”。很多人读研只是为了要一个学历而已,没有看到他们身上有太多读研和做研究的热情。坦白来说,我觉得80%以上都没有。
我一个室友也跟我坦白说,她读研为了可以不马上去上班,可以继续读三年书,三年以后考公务员,如果考上了就“上岸”,考不上的话继续考。她直接跟导师说,只想“躺平”,不想做任何项目,诉求是希望能顺顺利利毕业,然后考公务员。
他们为什么要“躺”三年来逃避就业,我也不太理解。他们也不需要我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会受到一点影响,但我来读研不是为了和大家保持同一脚步或者频率的,别人的行为对我形成不了价值观偏差。就像我来读研,他们可能也会觉得我是来混个研究生毕业文凭再去考公务员。别人也理解不了我,但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
班上本来还有另一位30多岁的大龄读研人,是全日制定向考生,毕业后要回到原本工作的单位。但她退学了。去年10月份,她来学校办理退学手续那天,我匆匆见到她一面,她面容憔悴沧桑,整个人看起来有点浮肿,完全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精神面貌,感觉她身上的压力很大。
听我们老师说,她从开学之后一直没来上过课,因为身体不好,一直都在医院里,后来她的孩子又生病了,要回家照顾孩子,没有精力来上课,只好退学。老师在给她办理退学时还说,“好可惜”。
“女性和男性没有本质区别”
我读完研,如果成绩比较好,可能会继续读博;如果成绩不好,可能会去创业。
我觉得社会对大龄女性的要求太高,太苛刻了。一般女性去面试,人事都会问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业?因为女性本来在求职中就处于劣势,大龄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可能比现在还要难。
现在大家结婚和生育的年龄越来越晚,主要因为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但社会点评我们不结婚不生小孩是只考虑自己的自私行为,感觉这是社会对大龄未婚未育女性的“道德绑架”。结不结婚、生不生育,应该是别人自己的事,没必要上升到舆论层面去评价。
我觉得女性和男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30岁以上的女性至少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追求由内到外的自由。
35岁好像离我挺近的,那时候我研究生毕业了,希望读研有所收获,三年之后对得起我今天的选择。我要先把自己过好。如果我自己过得挺好,肯定也会吸引同频共振的人;如果我连自己都没有过好,就算组建家庭可能也过得鸡飞狗跳。
我们村里一般20岁左右就结婚了,过年的时候我都会被催婚。村里的人知道我30多岁还去读书,会在背后跟我父母说,“你家娃这么大年纪了,还读书,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如好好找个对象结婚生子。”
我不介意村里的人评论我,但我介意他们在我父母面前讲,给我父母形成很大的压力。我父母在村里算比较开明。他们在外面会帮着我说话,“她想不想结婚,想什么时候结婚,她来定,又不是我过日子,最终过日子的还是她。”但私下的话,他们也会催我抓紧时间找个对象。
今年春节回家,媒人给我介绍了一位同龄的高中毕业的男生,我拒绝了。她当着我爸的面说,“你女儿眼光太高、太挑了。”我不是对学历有歧视。我是研究生,要求对方至少本科学历,这不过分吧。我花了这么多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去外面看了更大的世界,如果最后结婚让我嫁给一个高中毕业的人,我真的会心有不甘。
结婚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不能说到了这个年纪就去迎合,赶紧找一个人结婚。我觉得女性首先要经济独立,这样在婚姻关系里才有底气和话语权。怎么过日子,我的人生,我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