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动态 > 2023-08-05 19:30:15 来源:

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菩萨戒内容)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华,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菩萨戒内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菩萨戒是大...

大家好,我是小华,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菩萨戒内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

2、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

3、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4、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

5、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6、 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

7、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 的止恶门。

8、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9、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

10、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11、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

12、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囗、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

13、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

14、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

15、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16、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

17、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

18、《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19、 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20、 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21、 知恩报恩。

22、 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

23、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24、 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25、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26、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

27、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28、 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29、 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30、 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31、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2、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

33、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

34、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

35、’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36、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37、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

38、《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39、’《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

40、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

41、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42、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

43、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

44、所以,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45、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46、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47、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48、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49、 今世后世,性戒幅慧圆满。

50、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

51、又说,受戒有三品: 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52、 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53、 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

54、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

55、’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56、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

57、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58、 五、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

59、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

60、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61、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

62、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

63、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