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动态 > 2023-09-10 13:24:20 来源:
而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而的用法 文言文)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而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而的用法 文言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2、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3、而
4、一、ér
5、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6、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9、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10、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11、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2、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13、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14、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5、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6、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17、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8、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19、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20、二、néng ㄋㄥ
21、六通“能”。
22、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23、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4、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25、回答:2007-10-18 16:22
26、修改:2007-10-18 21:50
27、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28、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29、红红
30、[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31、“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32、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33、而
34、(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35、某所,而母立于兹。
36、( 2 ) 副词,译为“就,才”。
37、然则何时而乐耶?
38、(3)连词
39、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40、蟹六跪而二螯。
41、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4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3、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4、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5、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7、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48、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49、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50、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1、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5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53、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54、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55、(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56、(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57、(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58、(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9、(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60、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